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谢宗君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问道水墨.当代中国画十家展第五回(研讨会)一•重庆

2015-10-26 11:32:49 来源:雅昌艺术网作者:
A-A+

  

  邱正伦: 你们这十位画家都是结缘于中国美术学院,那时候还叫浙江美院,但是从你们十位画家的绘画状态来看,对我来说触动是很大的,你们都是在当代中国画这个背景下创作的,但是每一个画家他自身的身份又是极端清晰和鲜明的,就这个话题来讲,我觉得毫无虚言,这十位艺术家应该是当代中国画的意象风格十分明显的画家,进入了第一线中国画序列。就重庆美术馆而言,我也可以比较自豪地说,重庆美术馆在全国的省部级展馆当中应该属于一线展的展示空间。它的整个建筑全面吸纳了中国元素,中国结,中国的雕粱,看上去很有中国气派。同时,它的整个外形又是非常当代的,而且里边的展示空间非常开阔非常现代,与我们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当代性转型是非常对称非常吻合化的。今天我们在这里,我希望既然这是论坛,唯一的一个指标就是自由艺术观念的传达,而不是单纯的说好话。我觉得今天的展览《问道·水墨》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意义的,非常具有探讨性的一个话题,我们重庆这个地方我觉得是非常能产生美术事件的,而且仅仅是美术事件还不行,还需要上升,上升到一种美术现象、文化现象,那就更有期待性。今天不仅是我们中国画界的第一线的艺术家们坐在这儿,还有新加坡国际友人,他们是新加坡华人艺术界很具实力的艺术家。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的对话,就显得视野更开阔。我们今天的发言严格上每个人不超过五分钟,到第四分钟的时候,我就会提醒,因为否则有一些艺术家还没发言,我们的学术研讨会时间就已经快接近尾声了,话虽短,有的放矢就行,击中要害就好,我们今天就按照参展画家的次序开始吧。

  李建:  谢谢主持人邱正伦先生,谢谢各位领导。今天来到重庆美术馆展览,要谢谢大家的支持。开始的时候也没看重这个展览对我们以后的学术的研究会有一些怎样的互助,经过几次的展览我自己总结了一些个人心得,就是我们几个同学之间产生的一个感情联系,一个艺术机缘;第二个,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和那个地方的画家领导互相交流学习,产生的那种友情,我觉得以画会友给我们带来一种快乐,谢谢。

  杨涪林:非常高兴《问道·水墨》第五次在重庆,也是在我的第二故乡展开。从今天来看的话,观众和同行,大家对我们的作品都很关注,单凭这一点就对我们画家带来鼓舞。因为重庆它独特的地貌和人文特征等等这些特殊的原因,我们会如何寻找自我的坐标、方位和体系,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虽然我也画一些室外题材比如说一些少数民族,然而我并没有放弃对本土的关注。画家对自己的创作都有一个周期,一些探索性的寻根问底,通过这些探索以此来印证自己的感觉。但是我感觉自己的作品一定是要通过观众,通过同行和这方面的专家也好,老百姓也好,他们都是对我们作品的一个反馈,一种信息。通过这个展示活动,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既是一个很宏大而又很绵长和悠久的,它的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因为中国的水墨画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我认为这是他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艺术,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一个值得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话题。穷尽一生能不能有一点收获,作为我来讲,基本上是这样认定的,但是按照我自己的路子去走我相信还是或许会有一些收获,有一句话叫“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正在我们的身上付诸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更希望大家互相提些意见,一些不同的观点和争论都好,我就暂时说这么多了。

  

  邱正伦:杨老师说到了一个很核心的话题,我看到你们的海报上面,一直用英文翻译的Asking the Way to Water Ink,我觉得把它拆散了不好,水墨它本身就是一个话题,一个独特的概念,不能拆散,非得要翻译,最好用拼音,如果仅仅是水与墨,还紧紧是停留在材料上,我觉得刚才这个话题已经触及到既然是问道水墨,我们问这个水墨的什么?什么是水墨的道?这个话题我觉得今天探讨起来从这个焦点出发,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

  黄越:《问道水墨》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五年来大家一块坚持下来做这个事情,还是有些不容易的,因为十个人嘛,每年要聚在一块来做,而且还要做五年,中间的确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做下来了到目前为止我自己也感觉到越做越有兴趣,也愿意做,当初的初衷是,咱们这十个同学每年有一次联谊的机会,到现在是大家互相切磋和交流的一个机会,所以说就越来越注重说每年我自己要拿什么样的作品,怎麽样可以和同学们互相交流变成很重要的一个动力在里面。所以说我的感受就是一个事情,只要你坚持做下去,它会慢慢的有很多很多的收获,这个收获有些是你意想不到的,刚才主持人所讲到的这个问道水墨,提到两个词儿,一个是事件,一个是现象,我觉得挺有意思。通过这几年我就在想,我们当初从全国各地来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在那里进修,短短的一年时间很有限,在那一年以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己生存的土壤里边去继续研究,这种从最初代表各地的地域文化的我们一起汇聚到了中国美院这样一个传统国画中心的地方,然后又再次回到自己的生存环境里边,这样的一个过程非常的有意思。我们现在的一个初步构想就是在第十年也就是在最后一届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最后又回到中国美院进行展览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本身这个行为从最初到中国美院去进修又回到各自岗位,然后又各自在各地巡展,最后又再回到美院,这种分分合合的这样一个事件本身就饶有兴味,或许可以产生很有意思的一些现象或者说一个结果,我想我们这个《问道·水墨》如果再继续做下去的话,未来的确值得期待。

  邱正伦:黄先生说的非常有意思,实际上从他们结盟,结缘,然后就以这个题目来推动他们的这个巡展,到重庆已经是第五次展览了,还有五次,又回到中国美术学院,那这样一个过程里边,我觉得每一次并不是简单的循环,每一次其实有一个新的起点,就是每一次我们应该有相应的一个话题。比如说在我们重庆这个地方,因为重庆说实在的,在中国当代艺术这一块,毫不谦虚的讲占了大半壁江山,但是中国画这一块我们确实要向重新审视,尤其是要向江浙一带中国美术学院这里边吸收大量的营养,从这个角度阐释它是一个有关中国画艺术转型的话题,而且我们真挚希望从做这个展览开始,能够做成艺术事件,并由此将艺术时间提升到艺术现象,艺术现象才和艺术史、文化史建立起深刻的内在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为我们艺术史的书写做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觉得就是善莫大焉。

  谢宗君:各位老师各位艺术家好,非常高兴能够来到重庆去举办我们这十位同学的展览。通过这么二十多年来,我们这些同学们又能走到一起,我有两个感受,第一个就是又重新找回了我们当年同学们那种兄弟姐妹般的情感;第二个是让我们又重新找回了对艺术创作的那种冲动和激情。今天到重庆来办展主要还是想听一听重庆的老师、艺术家和评论家们的发言,给我们的画展多提些宝贵的意见。

  邱正伦:接下来把话题交给我们的参展艺术家,像,刚才周顺恺先生讲的,先让我们参展艺术家对自己的创作经历有一个基本介绍,奠定一个基础,然后我们在这个话题上有一个更好的展开。接下来有请孔耘,我们的师姐,毕业于我们前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

  孔耘:首先我非常非常的感谢大家。我来到这里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我又回到了母校的感觉,在这里我也不多说,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没有什么成就来见我们的同学、师兄师弟和我们的各位校友们。今天能到这来我非常感谢《问道·水墨》的这些同学们,因为他们的热情,维系着大家的这种情感,才能一直联系到今天,而且还越办越红火,还有感谢我们的老大哥杨涪林先生,为了这次画展真的是特别的劳累付出他很多很多的精力,这是我非常感谢的,那么其他作为学术方面、绘画方面我在这里不敢多说,我师兄在这儿让他们发言我不敢多罗嗦,所以在这儿我是作为学生的心态向母校回报,谢谢大家。

  邱正伦:孔耘虽是我们的师姐又是我们的老师,从这个角度讲,引发了这十位参展艺术家给我的一个基本印象。我觉得中国画怎么样从本土性向当代性转型,其实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些信号,这个信号我感觉的就是中国画正在重返新的学院精神,我自认为这一点我很看重,今天我们中国画出现两个局限,一个是往回走一个是往未来走,但是我对这两个状态都不是很看好,到时我发言的时候我会阐释我的观点,实际上我觉得一个转型的基本前提,更是要向现代的学院精神转型。我从今天参展的十位艺术家里边,已经感受到这种信号越来越强烈。

  于树斌:非常高兴来到重庆,这个展览坚持了五年也是第五次,挺不容易但是挺有收获,从中我感到很受益,我谈一点感想就是说,回顾一下我自己的创作,我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传统与现代那些自然之间不断求索的一个过程。传统,到底什么是传统?我觉得传统是由很多点组成的一个线,一条河流,最后组成了传统的一个审美,传统的一个理念,它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一招一式,一个画家一个时代,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由那些具体的东西组成的一个更整体的文化精神。这个传统怎么表达,我现在的画是我思索的一个结果,我觉得这个传统有几方面,一个是传统的审美,传统的哲学这方面在画里边的表达,还有一个就是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工具,我们要发挥要发扬它,所以我想生宣纸和毛笔的这两大功能,我想尽最大努力尽最大极致去发挥它,所以我采取了现代的水墨,我把自己的画法叫做水墨泼写,就是在泼墨的基础上加写意,使两者结合。水墨泼写,泼,使墨的性能得到极大发挥,水墨淋漓,墨韵无穷,肌理变化无限,而我的写,这个写是我内心的意象,和我具体的笔墨语言之间,与我们泼出来的墨象结合,会造成一种神秘优雅的效果。这个效果我觉得和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之间比较吻合,所以我这样选择,做了现在这样的一个处理。所以中国画怎么发展,从中国画的优势这一点上,我觉得应该从更大的范围,从世界的格局,是这样一个层面上去考虑中国画它的优势特性,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发挥它,这样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才占有自己的位置。我原来做过一些比较现代,形式感比较强的画,现在做这种转变,就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我最近在编一本画册,前边的序言,是现代美术的执行主编尚晖先生给我写的文章,他给文章起的题目就叫做《从直觉分析到眩迷幻境》,他最后总结我的画时说,这种眩迷幻境和传统文化精神之间能够看到一些这方面的精神存在。所以我在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即从当时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就是85美术思潮的时候,我都是亲力亲为过的,所以那时候的创作就跟着那个时代走,总想尽快地对中国画进行现代转型,有点饥不择食,很多西方的形式在这里边,现在做这种回归,我觉得是一种比较理性的回归,中国画本身自己独有的那些东西,把它发挥到最大的极致,是我们中国画家应有的作为。如果我们不做这些,那么这种技术也好审美也好就会无所依归,就容易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或者是现代艺术撞车、雷同,一句话就容易和别人撞车,跟别人雷同。所以我觉得从世界层面找到我们中国的特点中国的优势,然后在全国的范围内,再去寻找自己。最近几年我有一个体会,作画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一个画家最后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内心的话,那么那些笔墨、技法等等都会无所依归,所以尽量找回自己的内心,那些所有东西就都会为我所用,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就不是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总是这样去试验那样去碰;一个是对自己的内心做更深入的挖掘,一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做更深入的研究,把这两者在自己的画里边做最大努力的去阐释去表现,这就是我这几年对自己的一个总结。

  邱正伦:于老师将话题引向了在他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当中,他自身的一些突破和转型当中遇到的问题,他通过一个方式给我们讲了他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尤其是讲到他自己对材料的这种思考,我觉得中国画很大程度上摆脱不了材料本身,特别是纸、笔、墨这一系列,它本身就是中国画自身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当中,笔主形,墨主象,他从这个角度讲了他创作当中的一些经验和感受。

  刘丹: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们《问道水墨》的课题也走了有五年了,当初我们在一块学习基本上是从九零年到现在,二十几年了,在学画的过程中,也是非常艰辛,不管怎样你当艺术家也罢,不当艺术家也罢,但是这个集体的过程非常好。一个是给大家提供地域方面的一个展示,也有人脉上的一种展示,大家就都会有一种凝聚力,一种凝聚力和团结力,那么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呢?目的是我们大家还想画画,我们还想把画画好,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大家爱画画才能走到一起,大家爱画画才能在一块展示,在一块互相勉励和激励。大家在一起的这种凝聚力,也是社会所提倡的,所以作为一个画家实际上是一种个体劳动者,不管怎么样我们画自己的画,我们用自己的画笔和图式来诉说我们自己的衷肠,这是一辈子的事。可能在某一些展示中给我们一些提示,某一种语言,给我们一种教育,我们不断地成长的一种过程中,在不断的展示中能不断的给自己反省,不断的给自己否定和肯定,这样也许可能在掌声中也可能在否定中,但它使我们在不断地成长,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觉得非常好。掌声有时候会给人一种霸气,一种成功的张力,一种喜悦,也会给艺术家气质上带来的一个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可能得到了益处,也有可能是在一种贬气中得到一种启示,使自己成熟起来,给自己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就是我们正在走的这个问道的过程,我觉得不管掌声也罢批评也罢,这种东西都会给一个艺术家一个提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同学们在一块有凝聚力,这又带来更大的意义。我们作为一个画画者,我觉得画是自然的一种天性,这绝对不是随意可以做出来的,你们看毕加索的画是做出来的吗?那不是做出来的,他的气质也不是在纸面上,他在雕塑上琢磨,你说他在板上做,他在画布上做,其实这些都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的一种观念,他的人生就是艺术的凝聚力。罗丹先生关注绘画的基础,他用他的手把所有的精神财富用雕塑的语言达到了艺术的高度,所以看他的雕塑的时候,有些不成为过去的过去,它里边也有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绘画精神而不是技法,也不是把戏,这种东西是非常了得的一种东西,那么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就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当代艺术家,他的气度,他的责任,过去一提起气度和社会性,大家都在回避这些东西。什么叫社会性?都在回避这些东西,什么叫社会责任感?你的画挂在墙上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很简单,如果你不能理解不能有所悟,那么你是媚俗的,你是一种混沌的状态,这种绘画放在家里,它是有责任的,这是代表价值的,代表你的价值观的,就是指钱嘛,一提到钱就感觉到很无聊,其实是衡量你的一个标准,是一个尺子。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他就有社会责任感,他就会往前面走,他不是为了钱,他是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一个梦,为了艺术的追求在做这种东西,我觉得这个画就是个人有个人的梦,个人有个人的一种理想,有些可能在历史上作为历史的一个沉淀,在继承前人方面的一个发展,有些可能在清风细雨中,有些是浓厚的,钟鼓击锤,这样的一种形形色色。作为我来讲,对绘画的理解就是自然属性,我的很多画是从写生中来,我们的山我们的水给了我这样的一种自然属性,人不能强求,这种自然属性是彰显出来的,我自己就是每年去写生,每年在山区里写生,在写生中融入我自己对山水的一种理解和一种认知,我用画笔画出来,开始可能什么都不是,我也不管它是什么,反正就是画我自己的自然属性,人和自然融合,人和生命,是这些东西的一种契合,促使我画画,所以在这里面中很多关系我是没有办法把它理清的,在一张画里边我觉得视线自然了,然后再把它升华,你不能说我今天升华了明天没有升华,我想人这一辈子如果能走的有多高就有多高,我想在自然属性里边来诉说自己的一种情怀,这是我的一个目的,我更注重与中国传统里面的大家,道教里边就是说自然,就是自然的一种升华,道就在这种追求的一个目标中,在不断的吸取,在它的社会感和时代感中,我也在跟随它做一些尝试,但是还是在说自然,你做形式其实还是在做自然,是你骨子里面的东西,我就是在强调我对自己绘画的一种忠诚的梦,就是人和自然的同源。

  邱正伦:刘老师从自己的绘画和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式当中,探讨了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很多感受。其中他谈到了绘画是通过图像来表达自己,我觉得我们的先贤已经有这个说法,书不尽言,言不尽义,那君子和圣人之言是怎么表达的呢?君子立象以尽意。我们在座的艺术家们实际上都是通过理想的图像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动向的。

  肖素红:谢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我们的展览和对作品的评价,这让我们在展览当中得到很多收获。我现在就讲一讲我对绘画的认识,作为艺术家是一个很幸福的事,因为很多人她活的一生中没有任何痕迹,但艺术家呢他可以把他的精神用物质的形式保存下来,留给后人,展示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展示他的审美他的理想和意愿,作为一个艺术家,赶上好时代,我们现在是很幸福的。我们到博物馆看到的所有的文明都是以前的艺术家留下来的属于他们的精神痕迹,是他们精神的物质化,我们现在也用我们自己的审美,我们的认识,来把我们的作品阐释出来留给后人。

  邱正伦:肖老师讲了,绘画创作过程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图像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文明,但是最深奥的秘密依然归结在图像当中,我觉得这个是经得起无限阐释的。

  肖舜之:感谢给我机会在这里做一个交流,前面九位同道都已经说了,我实际上也很感概,上世纪九零年代我们几位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那一年的时间里,说心里话感受是很多很多,但是集中起来是在进修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艺术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能是触发我思想得到改变的一个原因,一个触发点,一个是当年进修的时候看到的顾衡白先生去世三周年的一个回顾展览,这个展览给我留下的一个印象就是,这个老先生一辈子教学,也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是当时给我感觉到很受震惊的一个事情,就是他学习古人传统,结果他进入创作的作品留下来的痕迹好像还没有跳出古人的脚印,或者是他学习的那几个代表人物的痕迹,当时我回想这个叫创作吗?这是第一个我很尊敬也觉得功夫很深的一个艺术家。另外一个就是在当年潘天寿先生的纪念馆,最后新立纪念馆在落成的时候展示了他的作品,我觉得在我那一年的进修学习中,实际上我对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这些画家画的那么精致,笔墨如此富有灵动,他的技巧和灵气一下给我打碎了,潘天寿先生就是在这个土壤上立起来的一个画家,他不是以那种灵动,好像很小的很精致的线条来展示他的作品,当然还有黄宾虹先生。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来到了这个最高学府学习中国画,感受到了他们的精髓,那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我们的老师们活着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那种受益,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家在他的创作里,技术上我们好像是学习到了他们的一些东西,但是在创作上我感觉到还是很平庸的,因为实际上那些艺术家、那些前人,我们的老师们,他们也是在寻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个人化的面貌、图式,所以这个问题他们也没有给我们回答,因此看来这个问题是没有哪一个老师可以给自己的学生予以回答的。带着这个问题,我觉得实际上我们的《问道·水墨》跟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都非常有关系,简单的说,那么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呢? 在这么多的问题当中又是色彩问题,又是文化问题,笔墨问题,这样那样,那么我当时的思考是,归纳起来作为一个画家,前面我的一些同学也有讲到,实际上它还是一个物质化的东西,笔墨是一种精神,终归在乎你的手头功夫去表达你的这个精神,而不是用文字或者别的其它表达方式,实际上在我回去之后讲心里话虽是在一边教学,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有一点我的方向是很明确的,我想在诸多问题里面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笔墨的问题,一个就是画面结构问题,说穿了这是我自己的认识,那么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又是在进一步说,笔墨在传统跟我们现代之间要如何把自己融进去,既有传统笔墨的传承又能反映我们内心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是独特的审美意识,这是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就是我们的笔墨一下下去为什么就是李可染?为什么就是齐白石?为什么就是吴昌硕?每一个人的脾性每个人表述的方式他绝对是跟谁也不同,这个就是语言的独特性。另一个问题,就是画面结构,实际上就是说的构图,就是画面的组织方式。我们纵观传统中国画那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什么到了改革开放或者是到了85思潮之后,形成了那么大的一个浪潮冲击到中国画里边来,中国画的面貌和形式如果从近处看的话,都有个性面貌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如果我们把它推到一个比较远一点的距离,就会觉得好像都差不多,这个就是在视觉上或者说我们在看中国画的时候,站在这样一个更大的国际舞台上,我们在解读中国画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中国画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画面组织形式上面太雷同,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实际上我在进修出来以后,也许无意识的就简化了我所有其它的爱好,作为我的专业我是画人物画的,我在大学教学一直画人物画,包括现在带的研究生也是人物方向,但是恰恰是这个人物方向,让我觉得它是最大阻碍我去探索个人化语言的一个绊击石。所以实际上在我大量的时间里面,我对它一点兴趣都没有。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榜样已经太有套路了,太像中国美术学院的那一招一式了,太有那种味道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就借着我个人对线条的那一种特殊感受,想在线条上从这方面做一个突破口,去寻找大自然中那种自由的线条,也就是藤蔓,这样的线条给我找到了一个理由,找到了那种可以抒发自己,去找到跟自己语言相通的一个角度,一个方式或者是一个展现,拓展我表现自己个性语言的一个机会,一个出发点,甚至可以说从这里面去展开。 这么多年来我实际上是用这么一个形式去进入画花鸟画,实际上我对花鸟画根本就不懂如何画什么草什么花,但是我觉得这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去归纳它,我们对这个东西的认识,比如我们探讨书法和感情,线条和笔墨,就用它本身去造型,也不是要把它造成像什么那样,它不需要,而它最需要的是去表达一个个人精神跟这个时代的精神。做了这么长时间以后我感觉到好像有一点体会,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实际上它们相互之间还是有联系的,人物画实际上是我最后做的一个尝试,就在前几年我们省里边做的一个重大人物题材,我才下定决心在人物上做开刀,做实验,虽然我发表的作品不太多,但是我在这些个性化语言里边终于有了一点点体会,但更多的是在花鸟上面或者说是在山水方面。我九八年的时候参加山水油画风景展,就是用我个人化的方式做了一个尝试,就画了一张参加了这个展览,引起了一些探讨或者说是鼓励吧,实际上我的方向很简单,从两个点出发,一个是个性语言,一个是图式,但我觉得实际上图式更为艰难,我现在做的这些探讨,是把现代西方的一些构成因素放进去,它就变成了很中国化又是很现代化的一种东西,而并不是被西方同化,我在这个漫长的探讨过程之中,还在不断的去发现问题 所以最后还是希望在座的这些专家同志们有机会多提点意见。

  邱正伦:肖先生(肖瞬之)从人物画到花鸟画,甚至到山水画的全系发展过程中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这个话题是什么呢,就是绘画它可能有职业,但绘画的精神远远不是由职业来确定。他最后发现人物画虽然作为他从开始到现在某种意义上人物画家这么一个命题,结果他发现在这里边真正的艺术精神是在向花鸟画、山水画或者更自由的方向展开。我觉得这是刚才十个参展艺术家从各自艺术的角度非常简约、非常谦虚、非常清晰、非常坦诚的表达了他们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经历的喜悦与坎坷,都将其在画中表现出来了。接下来,我们这十位参加画展的艺术家也罢,文化学者也罢,都将围绕着这十个参展画家的作品为话题来展开讨论,我们不局限在某一幅作品画的怎么样,当然,如果你对某一个作品非常有感觉,那也可以对此展开新的话题。下面,我们就从熊先生(熊显林老师)讲起。

  熊显林:那我就先简单的说一下自己的感受。这个展览与我们在座的十位老师是很有缘分的,因为几位老师都是很好的朋友,都曾在中国美院学习过。所以我对这个展览非常关注,上一届的展览我曾带专门带研究生到成都去看,但很遗憾我们到时候你们去峨眉山了,所以没有见到大家。我是重庆大学的老师,对这次的展览我非常的期待,因此这次还通知许多学生来看。刚刚十位老师各自讲了一些对国画方面的理解、一些各自创作的宝贵经验与体会,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作为我个人来说很值得学习。为什么说值得学习呢?因为中国画我觉得是非常难的,学的时候觉得很简单,越往上学,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我们搞教学研究、又带本科生又带究生。很多老师开始研究怎么开课程,怎么搞大纲,到处参观学习,越办越觉得懒,所以对于有你们这么个展览我们就非常期待来看。十个老师在不同的省份,通过中国美院扎实的艺术熏陶和学习,之后又在各自的院校任教——我看大部分老师都还是任教的比较多,所以我们也正好通过这次机会来学习国画到底该怎样来创作——我们是带着这种心理而来的。

  首先我们感受到的第一点就是作品传达给我们整体信息是:它就是姓“中”,它就是中国画,它就是笔墨的东西。就是个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关注的东西。同时刚刚在下面看了肖老师(肖素红)的作品,她画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画。我看了每位老师的作品,感觉各位老师在中国画的传承方面做的很棒!我自己也是画水墨的,我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我还能不能继续画下去?我非常想看到大家是怎么画下去的,而这次看到的作品传达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中国画的气息特别的正,这点特别好,也坚定了我自己的信心。第二点我感到值得学习的是,每个画家都各自有各自不同的个性语言,图像语言和其他地域特点。比如说肖舜之画的广西,它就是广西的味道,这点特别好。从我个人的期待来说,只有机会,我就特别希望以后的展览也能够继续下去,希望以后能经常看到你们的作品,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我很看重你们的这种形式,因为现在的很多画展商业性非常重,宣传痕迹也很重,我们很多时候会感觉到有些视觉疲劳。而这次的展览就比较纯正,就是你们自己的探索,所以很期待能够再看到你们的作品!谢谢大家!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谢宗君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